据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史洋介绍,本次采集数据中100只雨燕是曾经环志过的,这是在历年来比例最高的,说明颐和园的雨燕健康状况良好。以后每年相同的时间段还将继续做这项工作,并逐年对已标记的雨燕进行追踪记录,调查颐和园内雨燕数量变化情况与个体生长状况。
据介绍,“环志”为称为迁徙的鸟带上希望之环,是当前世上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简单有效的方法。“雁飞旧道,燕归故巢”,古人对鸟类迁徙也充满情怀。
相传我国2000年前的吴国宫女就用红线缚在家燕的腿上作为标记,视其是否回归。
1899年,鸟类学家开始利用环志来研究候鸟的迁徙规律。给鸟类带上环志,目的在于回收。通过回收、分析,可以了解候鸟的迁徙行踪、年龄以及种群数量等宝贵资料。这样,环志鸟能告诉我们许多鸟类世界的秘密。这项一年一度的雨燕生存状况的调研工作,颐和园联手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已经持续开展了十几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环志工作分为4个步骤,捕捉,测量、带脚环与放飞。志愿者以廓如亭廊柱充当立柱,在三个廊柱之间支起一张捕鸟网。离巢的雨燕刚刚起飞,便撞网被俘。负责巡视的志愿者身手矫健的冲了过去利用灵巧的手指,解救被俘的雨燕并顺势放入一个柔软的布袋。http://www.yixiin.com/
负责环志的志愿者在专家指导下,开始紧张有序的环志流程。从鸟袋里取出雨燕,使用专用环志钳子在雨燕腿部佩戴上国际通用的环志。之后进入测量环节,志愿者使用弹簧秤称体重,用游标卡尺测喙长和头喙长、跗跖长,使用钢板尺测体长、翅长、测尾长。记录员记录相应的数据。
这些数据用以记录雨燕的生存状态,也为雨燕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测量后的雨燕,被志愿者用双手托起高高举起,待燕子的翅膀有力的扇动起来,再轻轻向上一托,雨燕便振翅高飞。不愧是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恢复自由的雨燕瞬间便化身为黑色的精灵消失在视线中。
园方表示,颐和园是雨燕在北京的重要繁殖地之一,参与雨燕的保护工作是颐和园应尽的社会责任。颐和园长期参与和宣传雨燕保护工作,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雨燕的保护工作,积极采用措施保护北京地区的燕及雨燕资源。
雨燕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每年3月至8月间迁徙至北京,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正阳门等高大的古建筑群是它们的主要繁殖地。
颐和园的廓如亭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每年都吸引大量雨燕在此筑巢、繁殖。
http://www.yixiin.com/news/list-6928.html
http://www.yixiin.com/quote/list/3471/
http://www.yixiin.com/news/list-1831.html
http://www.yixiin.com/quote/list/3480/
http://www.yixiin.com/news/list-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