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张邮政汇款单,曾经是很多人记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拿着这张写着名字的取款通知单,在邮局的汇兑窗口前排队,等待的人或多或少心里都怀着小小的激动。在那个年代,汇款单可能意味着能够拿到手里的一年收入、一笔稿费或者一份亲友的祝福。如今,提起邮政汇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随着银行卡转账、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普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邮政汇款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这个曾经非常繁荣、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业务,或许将成为下一个消失于时代的事物。http://www.yixiin.com/
邮政汇款量大幅减少
“想去邮局取汇款,结果发现邮局已经没有专门的窗口了。”近日,北京的一位70余岁的专栏老作者收到了报社一笔稿费,去邮局窗口取款时发现,邮局没有专门的汇兑窗口了,只能在综合业务窗口办理。而以往,邮政的汇兑业务窗口一直放在显著的位置。
“记得当年,来邮政汇款取款,可都是要排队的。”这位70余岁的老先生回忆起往昔,邮政汇款也曾是邮局的热门业务,平时窗口人就多,每逢年节,更是需要排长队办理。
记者在邮储银行北京站营业所内看到,大厅内一般是金融服务专区,邮政服务仅存四个综合业务窗口,这个综合窗口则包括了邮寄、汇兑等多项业务功能。当天下午,由于顾客不多,只有一个窗口有工作人员值班。
“没有具体统计过,但是邮政汇款业务量一直在大幅减少。这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邮储银行北京站营业所负责人刘超告诉记者。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他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跟着家长去邮局取汇款的情景。而就在近十几年以来,随着银行卡的普及,卡到卡的转账更为便捷,到前台转账的人多了,渐渐取代了人工汇款。到如今,电子化设备的普及再次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到前台转账的人也逐渐少了,人们拿着手机使用着网银、微信等,分分钟将钱汇入需要汇去的地方。
退款三个月才能到账
如今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使用过邮政汇款,说起来还记忆犹新。最早的邮政汇款要汇款人带现金,到邮局填写汇款单后,连同现金和汇款单交给柜台处理。特别是对方的地址一定要详细,收款人姓名要准确,并和身份证姓名一致,否则对方无法收信和取款。
现在,邮政汇款更多不是个人对个人,而是公家对个人,由单位的会计加密系统代发。首先是打款人将收款人姓名、地址和汇款金额告知汇款邮局,再将相应款项打给邮政对公账户。之后,汇款邮局将信息发送给收款邮局,再由当地邮政投递局将取款通知单投递给收款人。收款人接到通知单后,拿着身份证,可以在当地邮政部门领取。
很多人不愿意使用邮政汇款,是因为在目前转账选择多样化的今天,邮政汇款的速度相比其他方式,要慢上许多。
邮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完成一次汇款大约需要三天左右,这还必须是中间环节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但凡银行系统休息,姓名、邮码有误,都不能保障时效。跨行转账则要通过央行大小额系统,要是同行可以校对姓名账号,而跨行转账信息不联网,如果姓名错误则要24小时打回。而若无人领款,汇出的款项三个月才能退回到原账户上。
而且,除了本行的卡,邮政汇款需要收取1%的手续费,这相对于无手续转账的各种方式来说,也并不算十分便利。
邮政汇款曾有光辉岁月
曾经在邮政投递局工作的管军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当时邮政汇票整车整车地从中心局运往投递局的情景。邮政汇票分为底联儿和封皮,工作人员拆开这两部分。信封由投递人员给收款人送去,而底联儿则是要交给汇兑组。客户拿着投递的信封来取钱,姓名相符则可以领款。当时,投递局处理汇票是个繁忙的工作,每天处理数量有七八百件之多。那时也是邮政汇款最为辉煌的时期。
当时邮局留出专门的汇兑窗口,随时都能看见排队取汇款的人,一天能有五六百笔的业务。
特别是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的前后,邮局的汇兑窗口更是人山人海。在北京打工的人将一年的辛苦钱,通过邮政汇款寄到遥远的家乡去,那里有亲人在等候着这一张小小的汇票。
老年人仍习惯邮政汇款
刘超还记得,十年前发放养老金,一大早,大厅里就挤满了老人,排着长队等候。现在,老年人的取款习惯也发生着改变,更多领取养老金的老人都在ATM上取款。
同样,随着时代的进步,邮政汇款业务已经很少有人使用,特别是年轻人,几乎已经无人问津。一些老年人也学会了使用ATM机、网上银行,也渐渐地很少使用邮政汇款了。
“现在使用邮政汇款的人多为从报社领取稿费的老年人。”邮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老作者保持着几十年的取款习惯,不会轻易改变。他们习惯于拿到那一小张邮政汇款单再去邮局取款,这仿佛是一种仪式一样。
除此之外,偏远山区的人们也仍旧使用汇兑业务。邮政是国家普遍服务机构,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可能并没有金融网点的铺设,但一定会有邮政网点。住在深山的人,至今也必须依靠邮政汇款业务,这也更多体现了邮政普遍服务的意义。
邮局的工作人员还发现,现在使用邮政汇款的老年人,也喜欢使用邮政汇款的附言功能,比如给晚辈孩子满月百天的祝福。相比用手机打出的祝福,汇款单上白纸黑字的祝福,显得更有人情味儿。
本报记者 傅洋 http://www.yixiin.com/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