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玩家”和滴滴争做网约车,打车会更快更安全吗?
在强化网约车合规化监管的趋势下
“携车入局”的重资产网约车运营模式优势初显
网约车模式生变
本刊记者/贺斌
本文首发于总第885期《中国新闻周刊》 http://www.yixiin.com/
距离“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专项整治行动”的最后期限还剩两周,2018年12月18日,滴滴出行通过公众号向社会公开《安全管理整改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滴滴从七个方面,提出了27项整改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整改中最关键的部分——网约车的合规化,从各方的公开表述来看,似乎还在博弈之中,特别是主打C2C模式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要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清退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前,2018年11月29日,交通运输部通报安全检查结果时再次强调,将依法处置非法营运行为,加大对平台公司的处罚力度,一个月后,12月31日的合规化大限,对于合规化是否将延长过渡期,交通运输部并没有表态。
尽管网约车监管总体趋严,但是传统车企以及自营模式的首汽约车和曹操专车,在本轮滴滴监管风暴中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携车入局”的传统车企加速入场。2018年10月24日,戴姆勒宣布与吉利合作,设立高端专车公司,双方分别持股50%,合资公司将独立运营专车业务;11月18日,上汽集团推出定位中高端专车服务的“享道出行”开始网约车试运营;12月14日,宝马宣布投放200辆全新宝马5系轿车,配备专业司机开展高端网约车服务。
原本依靠加盟司机和租赁公司合作的轻资产滴滴模式,在强化网约车合规化监管的趋势下,“携车入局”的重资产网约车运营模式优势初显。
滴滴过关?
在去年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滴滴顺风车接连发生两起乘客遇害事件,暴露了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存在的安全隐患。而成立6年来一直忙于扩张的滴滴,在舆论的一片声讨中,终于放慢了脚步。
就在乐清顺风车事件发生10天后,2018年9月4日,滴滴启动安全整治工作。自次日起,由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和应急管理部等组成的网约车、顺风车安全专项工作检查组陆续进驻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专车、易到用车、美团出行、嘀嗒出行、高德等8家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
2018年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提出对现有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服务的驾驶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在2018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同时,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专项整治行动。
从滴滴公布的整改进展可以看出,三个多月以来,滴滴出行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APP上线并完善了行程中录音、录像,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未成年人乘车提醒、夜间乘客乘车等多项产品功能和安全措施,并在全国范围内面向乘客、司机和各领域专家召开了124场意见征求会。2018年12月5日,滴滴宣布升级调整组织架构,升级安全管理体系,成立网约车平台公司,下阶段将全面推进网约车合规化进程。
“合规化是网约车市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程世东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次专项整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合规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完善应急安全,“从滴滴的整改进展来看,基本实现了平台APP和公安部门的联动。至于服务质量是否能让老百姓满意,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即使某一家做得不好,还会有其他市场主体可供选择。”
在程世东看来,网约车合规化的难度主要在于,如果严格按照各地要求,相当一部分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会被清退,从而对整个平台的业务量造成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准入条件较高的城市,可能会出现打车难的情景。“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应该重新评估原来设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标准是否合适,按照这个条件和标准,能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但程世东认为,合规化一定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从原来的野蛮增长进入到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如果市场主体、市场要素都不是合法合规的,如何能保证市场是健康呢?”他反问道。
2018年11月22日,交通运输部邀请20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听取对交通运输行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滴滴亦在其列,这一消息令市场猜测“滴滴过关”。11月28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组织召开的网约车顺风车进驻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新闻通气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介绍了对滴滴公司等8家主要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检查工作的有关情况,其中滴滴公司“网约车非法营运问题突出”,其他几家公司“网约车合规率仍有不足”。
从公开报道来看,这次会上没有再次强调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网约车合规化的限期,只是要求8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在两周内制定相应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这一变化体现了交通运输部对网约车行业的包容审慎,考虑到合规化的难度,一刀切容易引起市场端供给不足,影响市民打车体验,造成打车难打车贵。
据了解,改为营运车辆后,需要缴纳营运险,车辆使用年限也受到限制,一些司机甚至要面对更换车辆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这会影响司机的合规意愿。但滴滴对此表示,平台依然会强化合规性引导,积极推进合规。
在滴滴公布的整改方案中,宣称将持续并加快清退平台上不符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司机和车辆,强化派单合规性引导,逐步减少对不合规人员和车辆派单,直至停止。后续将持续公布滴滴在全国各地区的合规工作进展。
《中国新闻周刊》从滴滴方面获悉,目前滴滴已加大合规化投入力度,设立证件办理推进专项资金,组织专职人员加快推进证件办理,积极组织驾驶员培训,和合作伙伴一起鼓励、引导司机办理人证车证。为鼓励司机合规,已经陆续推出相关合规车主专属权益,包括办证奖励、合规司机倾斜派单,目前在中国多个城市对合规司机进行了倾斜派单。
根据2016年7月由7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约车新政,网约车的准入条件由地方政府制定,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据2018年12月27日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中国有232个城市出台网约车配套政策。这也使得各个城市对于网约车的“合规”有着不同的标准,比如北京、上海要求“京人京车”“沪人沪牌”,一些城市对车的轴距、排量、车价等提出了不同要求。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在2018年11月28日的发言中表示,将根据各地网约车新政的要求,“制定分城市分阶段合规目标”。此前有报道称按照合规化标准,滴滴公司或将清退3000万网约车司机,《中国新闻周刊》就此询问滴滴出行,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携车入局
就在滴滴宣布整改方案的同一天,上汽集团宣布正式推出“享道出行”,进军网约车领域。
早在几年前,上汽就开始布局用户出行运营业务,并做过市场分析。据上汽集团总裁助理、移动出行和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蔡宾介绍,过去大家比较单一的选择是巡游出租车,后来是日租、长租。前两年分时租赁比较火一点,但体量仅次于巡游出租车,而年增长率相对较高的是网约车——从2013年到2015年,网约车市场的增长速度是6倍,而从2015年到2020年,网约车市场预计可以增长11倍,“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刚性市场,玩家会很多”。
根据这一判断,两年前,上汽开始做分时租赁EVCARD,其中1/3的车辆为上汽品牌。目前基本实现一秒一单,车队开城已经到了62个城市,正式运营的也有近40个城市,城市群体在不断增长,“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方面,已做到全球最大。”蔡宾说。
2018年2月份开始,上汽决定进军网约车市场,并在3月成立了一个移动出行基金,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搭建团队,合规、线上线下资质的申请,在正式推出前,享道出行以1000台左右的运营车辆起步,做了为期30天的试运行。据享道出行CEO吴冰透露,在试运行阶段,享道出行注册用户超过60万,累计服务次数超30万次,累计服务里程超百万公里。
《中国新闻周刊》从享道出行方面获悉,该平台的业务模式更多的是B2C模式,车队分为自营和加盟两部分,“不会百分百自营,但两者的比例还未确定”。在合规安全方面投入较多,比如,坚持上汽品牌为主的车型,所有司机必须是合规的网约车司机,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并进行线下的检验和认证。
目前,享道出行主要立足于上海,“我们并不简单地追求车辆的规模,还是希望能够先把这个品质和安全的服务做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2019年在多少个城市、以多少汽车的规模来做这样的出行服务。”吴冰说,至于开城的计划,他透露一定会选取网约车市场容量大的、上汽集团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地方,“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开城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像上汽这样开始布局出行服务的传统汽车企业越来越多。2015年,吉利上线了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将吉利纯电动车作为主要车型,2018年1月,曹操专车完成10亿元的A轮融资。截至目前,曹操专车已覆盖了25个城市,有超过2万辆网约车。http://www.yixiin.com/gift/
首汽约车则在2018年9月上线豪华网约车业务,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来争夺市场份额,目前仅在南京提供豪华网约车服务,之后将入驻深圳。
而长城汽车斥资10亿元打造的欧拉约车,也在2018年9月8日正式启动运营,第一批运营车辆首先在河北保定进行投放。欧拉出行网约车以自营为主,主打长城纯电动车型,司机需要经过统一招募、审批和系统培训才可以上岗。按照战略规划,欧拉将立足京津冀、背靠雄安、面向全国,在华东、海南、西南等地建立根据地,形成区域间的合理分布,加速国内城市拓展。
东风汽车也于2018年12月5日宣布获得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并将在“东风出行”平台上运营网约车业务。
除了国内的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外,一些国外汽车品牌也纷纷进入中国网约车市场,希望能在这一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2018年11月,宝马集团宣布取得成都天府新区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许可证”,成为第一家在华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12月14日,宝马集团宣布旗下ReachNow即时出行网约车服务正式在成都上线,第一批共上线了200辆配备专职司机的宝马5系商务轿车,主打高端网约车服务。
还有一些外资汽车品牌则选择与中国车企合作的方式,入局网约车市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和吉利汽车宣布在中国成立网约车合资公司,双方各持50%的股权。此外,福特和众泰也成立了移动出行合资公司。
在一些观点看来,传统车企布局网约车等出行市场主要是迫于车市下行压力,借此消化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库存。对此,吴冰并不否认,“对于车企来讲,将来网约车业务规模做大了,作为整车销售业务的一个托底未尝不可。”
而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新的出行需求变革,倒逼传统汽车企业必须进入产业前端,向出行服务转型。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2018年5月发布的《出行服务行业变革研究》中指出,未来汽车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向承载出行、生活、娱乐、办公等场景的移动智能终端演变,与未来汽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电动化技术、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地图、导航、人工智能等。
“以汽车共享为代表的未来出行将是这些先进技术最佳的试验场,通过出行能够更好地验证技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优化将促使车企的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该报告指出,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意识到出行服务的重要性,加速向出行服务商转型。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产业专家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向新能源汽车的倾斜,内燃机驱动的传统汽车领域面临着转型压力。
首先,从技术角度,智能互联将取代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成为汽车制造未来的核心技术,一部分车企开始构建云服务,向更高端的智能互联和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而另一部分车企则成为代工厂,“比如力帆汽车刚将造车资质以6.5亿元卖给造车新势力车和家,却保留了厂房、设备和土地等,或将向代工转型,做汽车产业的富士康。”这位专家表示。
而在To C领域,新能源车逐渐成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力。中国内燃机汽车的特点是产量巨大,产销量为王,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依然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随着放开对外资汽车企业股比限制,中国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不具备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和推动,中国的电池技术日趋成熟,充电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纯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但是,电池驱动的一个短板是动力不足,只能以A0级A00级的小型轿车为主,而这类车型在中国市场并不是很受欢迎。此前,中国的新能源车销售以巨额补贴和牌照限定等方式占据了一定市场,随着财政补贴的降低甚至取消,双积分政策开始实行,中国汽车企业即将面临新一轮挑战。
2017年9月28日,工信部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针对在中国境内销售乘用车的企业(含进口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及新能源乘用车生产(NEV积分)情况进行积分考核,对于新能源汽车负积分未抵偿的企业,将被暂停部分高油耗车型的生产,直至下一年度传统能源乘用车产量较核算年度减少的数量不低于未抵偿负积分数量。这一政策于2018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前述不愿具名专家曾做过测算,根据双积分政策,2019年,要想维持目前内燃机乘用车2400万辆的销售标准,需要卖掉189万~190万辆新能源车。
“在2017年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全国新能源车只卖了77万辆。2018年不到100万辆,如果2019年要到190万辆,车企除了转型,别无他法。”这位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布局网约车市场,消化一部分新能源车销售,满足双积分条件,加上已有的在云技术领域的布局,做出行服务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很好方向。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