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平台问题挺多 六省市开始试点新规 不规范的现象有望改善
打针、输液、采血、吸痰、留置针输液、导尿……这些医疗服务以前必须到医院,现在有了“网约护士”家里就能完成了。不过很多消费者担心这样的服务到底靠不靠谱。日前,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确定今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这将为“网约护士”规范化带来了保障。目前已上线的网约护士类APP是个什么情况呢?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平台对注册护士资质审查、价格设定、安全问题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而“互联网+护理服务”新规或加速市场洗牌,促进行业趋于规范。
“网约护士”经验均未披露
网约上门的护士资质是否靠谱,是消费者关心的首要问题。对此,医护到家APP、金牌护士、滴滴护士等多家已在市面上流行的网约护士类APP平台客服对记者表示,平台所有护士均具备护士资格证、执业许可证,在国家相关网站上可查询。而阳光护士APP平台方则称,平台担保上门护士全部为三级甲等医院的执业注册护士。
有护士资格认证,却无具体经验年限要求,是目前多家APP的现有审核机制。记者发现,相比输液打针的简单操作,类似更换胃管及鼻饲、造口护理、压疮护理等复杂护理工作,这些APP平台均未披露注册护士的经验年限与具体岗位级别。记者注意到,国家卫健委此次下发的最新《方案》对护士资质作了明确规定,要求试点医疗机构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
同样属于执业注册的护理人员,差别有多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同样是护理人员,在岗位级别上有着明显区分,“护士要求取得中专以上学历,通过国家统一护士资格考试并注册即可,而护师则是护士中专学历任职满5年,大专学历任职满3年,本科学历毕业工作满1年后通过考试才可获得。”需特别指出的是,根据有关规定,工作时间不满3年的低年资护士,一般不独立从事复杂专科护理技术操作,需由上级护师指导。
对此,金牌护士CEO丁少磊回应称,平台正积极迎合试点政策要求,对需长期护理的患者采用项目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我们主张把患者当成一个项目,而不是简单的单次服务对象,对长期订单配置一个由项目经理,高年资自有护士和专科平台护士组成的团队,来提升质控,保证服务安全。”
打针价格远高于公立医院
即便服务流程相对规范的网约护士APP,收费相比本市公立医院也价格不菲。记者对比2017年市发改委公示的本市公立医院《床位费等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表》相比发现,医护到家APP内打针(皮下、肌肉注射)收费为239元/次,而公立医院的最高指导价为3.5元/次,前者高出67倍;APP内静脉采血收费为254元/次,公立医院价格为6元/次,前者高出41倍;如更换胃管及鼻饲服务等难度更高的操作,医护到家收费为284元/次,公立医院最高指导价为20元/次,前者是后者的14倍。
服务价格高出公立医院数倍,哪些用户仍然愿意买单?丁少磊告诉记者,对“网约护士”存在刚需的用户,通常是需长期护理的人群,他们的家人或他们请的保姆、护工并没有专业的护理能力,而医院里的医护专业人士又出不来。“这些人会考虑子女请假、叫车下楼、途中安全、医院交叉感染风险等‘大账’,而非计较单次服务的具体价格。”
不过,网约护士类APP为何不愿像“网约车”、“网约家政”等那样,在市场推广初期采用烧钱补贴的模式?“网约护士不像其他共享模式那样,可以靠烧钱激发需求。需求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我们不会去人为地创造需求。”对于目前网约护士服务价格高企,丁少磊认为,享受上门一对一服务和去公立医院排队就诊,是完全不同的服务场景,“此外,网约护士还需涵盖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等,护士也需要足够的劳动报酬,作为上门服务的动力。”
需注意的是,有网约护士APP内还提供药品购买配送服务。记者在滴滴护士APP的“送药到家”一栏中看到,消费者可直接下单购买包括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罗红霉素、诺氟沙星等抗菌消炎处方药和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心脑血管处方药,无需出示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价格方面,以扬子江药业的仁苏罗红霉素胶囊为例,记者查阅北京市医药阳光采购综合管理平台发现,天坛医院、北京医院等公立医院售价为17.1元/盒,该APP平台标价为29.8元/盒,实际售价为25.8元/盒,实际售价比公立医院高出50%。
护理安全问题归责模糊
网约护士上门护理过程中,如果发生安全问题由谁负责?记者发现,自去年多家媒体关注“网约护士”存在的安全隐忧后,不少APP平台开始选择为患者和护士主动投保,购买意外伤残和身故险、个人第三方责任险和医责险,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记者看到,医护到家APP为平台患者和护士投保的保险金额各为300000元的意外身故、残疾险,保费由该平台承担。此外,该平台购买的个人第三方责任险规定,护士过失导致患者死亡的,赔付50000元,导致患者财产损失最高赔付限额2万元,其中单件物品损坏最高800元。
不过,有平台免费投保并不等于消费者可以就此无虞。记者仔细阅读医护到家APP平台投保协议发现,由中国人保承保的“意外伤残和身故险”中明确规定,被保人因药物过敏、未遵医嘱涂用、注射药物导致身故或残疾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此外,由中国平安承保的“个人第三方责任险”中特别约定,如金银珠宝首饰或饰物、移动电话、手提电脑、家具、股东以及被保险人从他人租赁的设备等特约家财遭遇损失,不予以赔付。
另一些网约护士APP则直接选择以用户协议的方式来规避纠纷。记者看到,在泓华医疗APP的用户服务协议中明确写道:“用户使用泓华医疗APP服务所存在的风险将完全由自己承担;因其使用泓华医疗APP服务而产生的一切后果也由自己承担,泓华医疗APP对用户不承担任何责任。”
泓华医疗APP护士端则规定,注册护理人员不得提供包括但不限于青霉素类药物、头孢类药物、升压降压药物、中药制剂等医疗服务,并要求护理人员承诺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疗器材安全可靠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如因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及全部赔偿均由该注册护理人员自行承担,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事实上,对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网约护士类APP存在的问题,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的《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中,均作过详细解释和规定。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方案的推进执行,整个“网约护士”市场或加速洗牌,不规范的现象将有望改善。
本报记者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