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杨秀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进程中会对周边区域发挥强大的辐射外溢和创新引领作用。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城市,其中提及香港102次、澳门90次、广州41次、深圳39次。从数字来看,香港似乎占有一些优势。但值得注意是,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中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应该如何看待香港和深圳的关系?深圳在大湾区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会削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宁凌、熊晓冬、刘若鹏、黄达昌做客“中经两会之夜:粤港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就此话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若鹏;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等多位代表委员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之夜”各抒己见、热烈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若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在刘若鹏看来,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在巩固和提升香港经济、社会和国际地位上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粤港澳的合作打通,不仅香港作为中国国际化的窗口地位会进一步加强,对于深圳的国际化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其次,从整个区域发展来看深圳、香港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又各有优势和亮点。深圳的优势是科技创新产业具有国际化视野,很多都在香港上市,双方有非常强烈的合作共赢基础,香港正在两者交界的地方建设河套地区。从GDP、科技以及空间来看,可能会有一些约束,但是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两者不再是1+1等于2,会是1+1等于10的叠加效应。
“不能简单地看深圳、香港、广州、澳门某一个城市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它们在整个大湾区发展中的叠加效应,让大家都能真正地受益。”刘若鹏补充道。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宁凌则直言,这种担心就是顾虑太多,他认为四个中心城市应该是互补共融的。比如说香港的比较优势是在金融服务业,深圳是在高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业,广州基础研究比较集聚,澳门是文化多融、旅游,这些恰好是互补的,最终带来的是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熊晓冬则表示,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地位肯定是不可撼动的,有非常好的国际优势,但是这几个城市都是互补的,可以共同协作打造整个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黄达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黄达昌以江门为例指出,江门所具有的土地空间、海岸线长、华侨多等优势,对大湾区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力的资源。“无论是香港等四个中心城市还是其他非中心城市,11个城市形成的大湾区,实际上就是这些城市资源之间的一个互补。各城市合作共赢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阐述的未来发展格局。”黄达昌说。
代表委员们在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之夜”时强调,希望大湾区的每个城市要有包容世界的心胸,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共绘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