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位建一个群 这是咋回事 下班后禁发又是什么梗
“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微信群”听上去很美
珠海市香洲区出台《香洲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措施》,其中包括了对微信群和新媒体账号管理的要求,措施都非常细致。
这份文件引起媒体关注,因为它确实表达出了基层的一些困惑。微信群过多,信息混乱,下班后在微信里谈工作,大小领导要求一切“留痕”……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让人苦不堪言。解决办法里也有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比如要求“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肯定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但是,引起争议的是那个含混的表述,“原则上一个单位只能建一个微信群”。如何理解这句话成为一个问题,联系文件中另一句颇受欢迎的表述,“因为专项工作组建的微信群结束工作后应及时解散”——就说明,单位也可以建别的微信群,所以,灵活性就在“原则上”这个熟悉的词汇上了。
一个单位到底要建几个微信群?很难有标准的答案。从领导的角度,当然一个最好,可以掌握整个单位的全部信息,发布通知的时候,能够避免遗漏。如果单位的微信群功能只是发通知,员工回复一个“收到”,那一个群最简单有效。
但是,“群”的功能,本质上不是发通知(邮件更合适),而是在于讨论。事实上,即便是一个30人的中小型单位,也会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小组,大家的工作既有合作,也有某种“竞争”。如果只有一个微信群,不同部门的人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就会造成某种“混乱”,也就是文件中所反对的“刷屏”。或者,人们只能把意见压在心底。
其实,任何一个“单位”,最开始都只有一个微信群。通常来说,或者是因为“不方便”,或是因为需要更小范围内交流意见,达成共识,才有了更多的功能性的小群,或者部门的小群。
最终,微信群成为现实关系的某种复制。部门有部门的小群,核心领导层也会有一个范围更小的群,讨论那些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问题。也有一些八卦小群,甚至衍生出来的和工作本身并无直接关系的同事群,这些是单位软性关系的体现,其实也是单位文化的折射。
有时候人们会感到微信群太多,让人烦闷。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群,人们还是会想出别的办法来“交头接耳”,因为只要是一个“社会”,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交流。那种希望“干干净净”的真空环境,希望在一个群就能解决一切的想法,可以说是只从管理意志出发,而不是从交流的现实出发。
这种想法不但太过简单的,而且也是无效的。它可能让事情走向反面,人们交流的效率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原则上一个单位只能建一个微信群”,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或许,单位的全员大群只有一个,但是人们会很快发现那是一个只能说“收到”的“死群”,这或许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