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第5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人,他十多年矢志不渝深挖“中国故事”。
他在今年破格晋升为
中国人民大学的首位90后教授
今天,让我们走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高昊宇
匠心打磨
他说发顶刊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路虽难,行则将至。
2019年9月,怀揣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的初心,高昊宇加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担任金融学副教授。
入职以来,高昊宇持续在《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2023年4月,高昊宇及其合作者的论文“Monetary Stimulus Amidst 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Spree: Evidence from China's Loan-Level Data”在金融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这是2023年The Journal of Finance发表的首篇中国故事,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署名单位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的首篇学术文章。
“这是我至今经历发表难度最大的文章,当时看到审稿意见报告就觉得希望渺茫。”
回顾这篇历时4年多才发表的文章,高昊宇不由感慨。
2020年底,当高昊宇及合作者将这篇文章投到《The Journal of Finance》时,审稿专家提出了10多页A4纸的问题!尽管当时觉得倍感受挫,但高昊宇及其合作者并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而是用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去逐条对照修改、补充细节、反复论证,最终经历多轮与审稿专家的“反复拉扯”,文章才最终成功得以发表。
高昊宇认为,在充满“挫败感”的科研路上,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是“匠心”二字。
“就像做天眼、航母之类的重大工程需要工程师们匠心打造一样,你的论文学术著作也是作品,要想做出精品,就要有这种匠心精神,一遍一遍地去打磨。
在国际顶刊发表文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不仅显著提高了学术品位,更新了最新的方法、工具,也显著提升了研究技术和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你在某一个领域上有了更扎实的理解、更深刻的认识,甚至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在相关领域上解决问题,或者在国际学术领域更高的阵地上去争得更多的话语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02
科研伊始
他立志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
2011年,高昊宇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推免保送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博连读项目,师从杨晓光研究员。在导师的带领下,高昊宇多次参加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重大研究课题中,这让他充分意识到对于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带来了学术成果,更直面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
“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我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模型还可以应用到这些领域。”
这样的成就感愈发激发了高昊宇对于管理科学和金融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
2014年,高昊宇入选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开启了他在香港城市大学求学的新征程。这段经历既让高昊宇解锁了更多国际前沿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范式,也让高昊宇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故事”在相关国际学术领域难以被看到的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在于我们要用别人能看得懂的语言、工具和方法来诠释我们的问题;第二个难点在于如何能够把你所研究的中国问题抽象出来,提炼出一般性的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问题,让它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广义上的传播价值和意义。”
基于这两个难点,高昊宇在合作导师王军波教授的鼓励下,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学术目标:持续学习、运用最前沿的学术工具,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
教学相长
从科研“攀登者”到学术“领路人”
银行利润很高,
为什么大家却不愿意购买银行的股票?
为什么传统银行
很难支持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融资主体?
为什么普通居民
更容易在花呗平台得到消费信贷?
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创新
发挥了什么作用?
诸如此类结合社会热点所抛出的生动案例,常常出现在高昊宇执教的课堂中,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好奇心、勤奋和专注是我在培养学生时非常重视的关键词,我也认为这几个关键词是我自己在所在领域中取得突破的关键。”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学术研究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并鼓励他们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相关文献是高昊宇培养学生中的“法宝”。高昊宇同时强调,建立良好的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不只是指导,同学们的反馈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是新鲜的idea,还有陪伴的情绪价值,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彼此产生新的灵感。”
“我现在的目标在逐渐转变,之前主要是自己做科研上的‘攀登者’,现在更多地需要做学生学术路上的‘引路人’,在带着他们发表文章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处理,这对他们的学术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文章的发表也代表着他们科研能力的成长。”
在刚刚过去的盛夏,高昊宇的首位博士研究生欧阳伊玲顺利毕业,并拿到了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职位邀请,最终她选择进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任教。见证自己学生的努力一路落地生花,高昊宇说这段旅程充满了对于彼此的挑战和成长。“这段经历不仅是我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重要里程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培养未来学术人才的决心。”
长路漫漫,惟有奋斗。
在高昊宇看来,研究“中国问题”的论文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发表,除了学者们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更离不开祖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和繁荣富强。
“随着我们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学术界自然就会认为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就是重要的问题。”
作为青年学者,高昊宇认为,在做好老一辈学者传承的基础上,也要做好中国和国际领域间的学术沟通桥梁,把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智慧特点传播到国际上,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研究“中国问题”,并将他们的智慧结晶反馈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来。
“这个目标,是可以用我们的工作和作品去完成的,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者的学术使命。期望能够与更多优秀的团队深入合作,共同解决重大学术问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继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研究,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贡献,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