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龙傲天变成塞巴斯蒂安,当冷冰凝变成赛琳娜,一众中国霸总式短剧正在美国走红。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发行这些短剧的视频App ReelShort,曾登上美国iOS娱乐榜第1名,同时也是总榜第2名,追完一部剧用户需付费20美元左右,比奈飞15.49美元/月的标准版会员订阅价还要高,好莱坞为此都“有点急了”。
从内容构成看,ReelShort除“霸总”外,还有“先婚后爱、虐恋、狼人、逆袭”的类型,只是“霸总”故事最受欢迎,成为ReelShort的标签。ReelShort还根据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背景,在内容输送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扩张,和奈飞的爆款率只有10%相比,ReelShort追求的爆款率则是30%-50%。
霸总式短剧制造快感的同时,也带来焦虑。这一点,在美国也不例外。ReelShort带来的焦虑,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制作者焦虑,其负责人表示自己并非“霸总”内容受众,“甚至自身很抗拒爽的叙事”,其制作团队也有很重的爆款焦虑;其次是主创人员焦虑,短剧的制作模式,对被聘用的美国本土导演与演员的观念造成很大冲击,好莱坞演员说“电影不是这么玩的,你哪能像疯子一样”,有些导演说“我不跟你合作了”;最后是受众焦虑,报道称“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看完,50%以上可能看到不喜欢了就走了”,当受众摸清爽剧的套路之后,是否还会有持续付费的动力,这要打上一个问号。
有这三层焦虑在,霸总式短剧在海外取得的成绩,就需要理性看待:第一,短剧内容并不能代表中国故事实现文化输出,此前有类似说法,其实更接近于“科目三统一全球”的调侃,并不具备严肃性;第二,在依靠“霸总”与“爆款”拥有一定市场份额后,如果解决不了内容的丰富与多元问题,短剧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ReelShort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把短剧时长压缩得越来越短,从“3分钟或9分钟短剧”,到“1分钟短剧”,这意味着在几十秒的时间里,就要容纳包括刺激眼球的情节冲突、夸张变形的表演在内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短剧只能取悦观众的刹那情绪,具有不小上瘾性的同时,也容易激发观众心理保护机制中的厌烦感。
直白一点说,短剧玩的是一种类似走钢丝的游戏,左边是暴利,右边是悬崖,生死取决于受众的好奇心与耐心会在哪个时间点上爆炸并消失。
诚然,从人性角度看,高度迎合受众情绪爽点的短剧,有着令受众欲罢不能的顽强生命力,但受众在消费短剧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与短剧“搏斗”,比如,对于被短剧抢走的时间的惋惜,对于自身被短剧征服后产生的逆反等。
这些灰色情绪一旦压过短剧制造的爽感,短剧被抛弃的速度会像它扩张的速度一样快。所以,短剧制作者的焦虑,与其说是担心生产不出足够爆款带来的,不如说是短剧本质上的“短命”特征所引发的。
短剧要想“长寿”,就必须与其他视频内容乃至文学艺术领域的其他作品一样,为受众提供丰富的选择面,让受众在多元短剧内容的转换中,自觉寻求兴趣的转移处与情感空缺的填补点。如此,短剧才能在以后漫长的内容竞争中,真正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