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指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吗?”这是3年前,刚刚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的加布·郭(音译)和导师闲聊时说起的一个问题。3年后,在导师指导下,他终于就这个问题得出了答案。
当地时间1月12日,《科学进展》杂志发表了加布·郭的论文。论文认为,同一个人不同手指的指纹之间存在强关联性。这就是说,指纹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而事实上,从著名刑侦美剧《犯罪现场调查》到现实中的法医调查,近一个世纪以来,指纹普遍被认为是将罪犯与犯罪现场相联系的“黄金标准”。而加布·郭的研究则认为,此前法医在犯罪调查中对指纹的关注焦点出现偏差,可能导致“冤假错案”比例的上升。
该论文表示,研究团队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常用的“深度对比网络”AI模型,将其接入包含6万对指纹的美国司法数据库。这些指纹里,有些是同一个人不同手指的指纹组成一对,有些则是不同犯罪嫌疑人的指纹构成一对。该团队训练AI模型识别哪些成对的指纹是来自同一个人,最后取得了77%左右的预测成功率。
加布·郭认为,如果假以时日,AI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还将大幅上升。这说明“每一个指纹都独一无二”的传统观点并不准确,至少同一个人不同手指的指纹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
他进一步表示,传统法医观察指纹时只关注脊线的分叉点和末端节点,这种方法可以匹配同一根手指的指纹,但不能有效分辨同一个人的不同手指。考虑到指纹数据库里收集的指纹并不一定与犯罪现场留下的来自同一根手指,而且指纹边缘地带可能模糊不清,这极大影响了侦破的效率。
论文指出,AI模型的预测主要依靠观察指纹中心区域的脊线指向和弯曲度。如果法医能借鉴这种方法,相信对很多陈年旧案能打开新的思路。不过加布·郭同时透露,由于他没有法医背景,这篇文章的发表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瑞士洛桑大学刑事犯罪学教授尚波德表示,这篇论文的发现非常有趣,但“本质上是个细枝末节的发现”,不会对刑事犯罪调查手段产生实质性影响。加布则反击说,这篇论文的贡献在于,开创性地用AI手段系统量化了同一个人不同手指之间指纹相似性的根本原因。他还将使用的AI模型开源,供其他科学界同行查看。